欢迎访问体荟官网! 关于体荟 供应商分类信息 订阅 广告 登录注册

把你的新闻事件投稿给tougao@tihuichina.com

孙一民|体育建筑:范式的演进与突破

发布时间:2020/8/4 9:08:28    编辑:体荟
微信图片_20200804090901.jpg


孙一民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 引言:范式及其演进——体育建筑范式的固化


“范式”(Paradigm),按照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解释,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的集合。他认为在科学发展的某一时期,总有一种主导范式,但当这种主导范式不能解释的“异例”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旧范式不再被视为理所当然,研究开始转向新范式,科学革命发生[1]因此,范式演进实质上代表着科学的进步,是个积极的概念。


40多年前,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国门打开,国外新鲜事物涌入,成为国人打破禁锢、革新思想的重要转折,社会各层面进行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重要范式转换,形成新的范式。然而在40多年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之后,当时形成的很多范式仍未得到转换。如20世纪80年代新引进的桑塔纳汽车,更替了朝鲜战争之后的解放牌汽车,代表着新技术的引进,以带后备厢的轿车形象成为人们脑海中有关汽车的经典“范式”。虽然该款轿车在引进之时已是国外的淘汰款式,但该范式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后来适应紧凑都市生活的没有后备厢的轿车在引入中国后都没有市场。由此可见,针对固有范式的革新和转换多么得艰难。


体育建筑发展至今已面临深层次转变,但大众对体育建筑范式的印象仍停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如1975年建成的上海体育馆,平面采用完整的圆形,立面大面积使用玻璃,形成整体的形象。该馆的建成具有较大影响力,作为当年数座“万体馆”之一,不仅是当时国内体育场馆建设的标杆,也形成了国人心中非常典型的体育场馆模型。直到现在,最受大众认同的体育场馆形象仍然具有类似的视觉特征。




2 境外经验——基于体育产业和都市生活的体育建筑


与我们传统观念中的体育建筑形象不同的是基于体育产业和都市需求的体育建筑形象。体育产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城市复兴的重要动力。美国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Cleveland)便是借助体育产业成功转型的典型案例。克利夫兰位于美国俄亥俄东北部,是一座典型的“锈带”城市。在20世纪30年代,克利夫兰曾是美国排名前五的大城市,拥有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FL(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MLB(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三支顶级球队。20世纪50年代之后,随着制造业的没落,克利夫兰就业机会减少,人口持续外迁,经济不断下降。为了扭转城市衰败的趋势,克利夫兰借助骑士队的优异表现,以体育产业为经济转型的突破口。勒布朗·詹姆斯带着一句“我要回家”回归后,带领骑士队连续三年晋级总决赛,并获得了2016年NBA总冠军。体育胜利的背后,不仅是数千万美金的直接收入,还有城市旅游、招商、招生、投资和人才等各方面的受益,成就了典型的“克利夫兰模式”


克利夫兰的成功转型,说明了体育和体育经济的凝聚力。体育建筑则是体育凝聚力的主要“包装品”。体育建筑对于体育的“包”和“装”,不仅针对“体育活动”,更服务于其背后的“体育产业”。因此,以骑士队主场速贷球馆(Quicken Loans Arena)为代表的美国众多赛事球馆,呈现了与我国典型体育建筑不同的形象特征:其建筑形象并未过多强调屋盖形式、结构特征,而是尊重产业规律,与城市形成良好契合和互动,形成沿街近人的界面和适宜的尺度。


促成“体育凝聚力”的体育场馆规划也与国内以天河体育中心为代表的规划范式不同。克利夫兰中心区的规划基于城市复兴大背景,将NBA和MLB的场馆迁到城市中心区,希望借助体育建筑的营建,将体育活动和体育产业带回市区,通过体育产业背后的赛事票房、相关消费及就业岗位,调节由消费税带动的城市发展(图1)。场馆建筑体量及边界的确定遵从城市设计的空间组织要求,与国内以北京奥运场馆为代表的大型赛事活动场馆截然不同。该体育中心从产业和都市生活的角度去营造城市空间,融入原有街区格局,与公共景观及开放空间相协调,并满足前来观赛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同时,建筑与城市联系紧密,体育中心有多个入口可以通往周边的餐馆、酒吧、商业区,主入口与老城区有顺畅连接,保证观赛人流跟周边建筑及城市中心区的便捷步行关系(图2、图3)。


1.jpg

△ 1  克利夫兰中心区规划设计 (照片来源:2003第2期《世界建筑导报》)


实际上,在克利夫兰中心区的整体城市设计完成后,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由SASAKI公司继续深化,而建筑设计中的“馆”由美国NEB设计集团、“场”由HOK SPORTS(POPULAS的前身)公司进行设计。但在场馆单体设计中,呈现的也不是飞扬跋扈的建筑形象,而是与都市生活密切联系的状态。这反映出在产业的需求驱动下,体育建筑的标志性形象需求已经让位于都市空间和都市生活。


2.png

△ 2 30年后克利夫兰中心区建设现状(照片来源:www.google.cn/maps)


3.png

△ 3 克利夫兰中心区整体鸟瞰(照片来源:2003第2期《世界建筑导报》)



3 国内体育中心的都市演变——以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为例


回溯中国体育中心的经典范式形成,就不得不提为广东六运会建设的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以下简称“天河体育中心”)。天河体育中心位于原广东空军基地机场,按照国家形制要求,建有标准的“一场两馆”——包括一个60 000座的体育场,一个8 000座的体育馆与一个3 000座的游泳馆。[2]由于建设之时周边没有现状都市肌理,场馆呈以“场”为中心、两“馆”分列前方两侧的“品”字形布局。“品”字形布局的特点在于形式对称、稳定,标志性突出,很好地满足了建设单位需要。由于主要建筑位于场地中心,体育中心与周边城市街区关系疏离,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以标志性场馆为中心的形象。由于本届全运会第一次在上海、北京之外的城市举办,在全运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天河体育中心不但是国内首个为了全运会而同时建设的大规模高标准体育中心建筑群,也标志着广州的城市中心开始向东跨越,对城市发展意义重大。因此,体育中心的“品”字形布局成为经典,开创了新的体育建筑范式。


伴随广州城市发展进程,天河体育中心周边城市肌理逐渐完善,体育中心内部功能也有所充实,新的建设内容填充了原有开敞空间,使中心化的场地呈现街区化趋势。实际使用的良性反馈证明,“街区化”的体育中心更有效地与周边城市环境衔接,使城市界面更为丰富,公共空间更为宜人,可达性也更强。天河体育中心从“中心化”到“街区化”的过程是体育中心逐渐都市化的过程,折射出体育中心实际运营和维护的核心问题,反映了体育产业和都市生活的需求,提示了中国体育中心范式转变的内在逻辑(图4)。


4.png

△ 4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规划总图和现状总图(照片来源:《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7)》)



4 国内体育建筑“范式”的僵化


在广东六运会之后,其他城市也相继举办了全运会或其他体育赛会,建设了大批新体育中心,但适应都市生活和体育产业的设计需求并受到重视。直到今天,大家心目中关于体育建筑的牢固印象仍是20世纪80年代天河体育中心的范式。以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主会场西安体育中心为例。占地1 300亩(约86.67 h㎡),包括一个6万座的体育场,一个1.2万座的体育馆和一个6 000座的游泳馆的西安体育中心从2016年开始进行国际招标,并进行了多轮专家论证,但最终选取的方案仍然是“品”字形布局(图5)。


5.jpg

△ 5 西安体育中心竞赛实施方案整体效果图(照片来源:www.sohu.com/a/224813075_735537)


深圳体育中心目前面临的改变也反映了传统范式在决策者心中的牢固印象。深圳体育中心始建时期与天河体育中心相近,用地呈三角形,建筑顺应基地,呈“品”字形布局。其中,深圳体育馆由建设部设计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前身)设计,占地9万 ㎡,设座席6 480座,曾被评为深圳“八大文化设施之一”,代表了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特区形象。2018年8月,由于深圳体育中心承接了国际女子网球协会年终总决赛,故决定拆掉深圳体育馆,新建一个场馆服务赛事。此决定受到业界专家的强烈反对


一方面,从体育工艺的角度考虑,深圳体育中心原本的网球场在体育中心地块的西北侧,通过天桥相连;把主比赛场放在体育馆原址,与预赛场地相距过远。另一方面,从设计角度考虑,现状“品”字形的布局所形成的场所中心轴线,不同于天河体育中心延续到城市公共空间的城市轴线,而是在地块边缘便被彻底打断,体育中心作为被周边无序建筑包围的孤岛,其轴线存在意义不大。此外,现有体育馆从1985年建成到现在,一直被维护得当,从产业角度完全能满足需求。而且不拆旧馆、建设新馆的设计方案同样具有可实施性,也能尽量保持原有的空间格局。



5 “范式”演进与突破的体育中心实践


面对都市需求及体育产业的挑战,华南理工大学近年来的体育建筑实践不仅关注建筑的内在功能,也关注建筑与都市的关系以及体育产业的需求。淮安市体育中心和江门市滨江体育中心是两个突破传统范式的典型实践。


淮安市体育中心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宁连路以南,枚皋路以北,大运河西侧,占地面积650亩(约43.34 h㎡)。项目设计包括30 000座的体育场、6 000座的体育馆、1 500座的游泳馆,以及省运会指挥中心和室外练习场、停车场等配套设施。[3]体育中心工程于2010年6月20日正式开工建设,2014年交付使用。其建设用地与体育建筑的朝向规定有非常大的夹角,如何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的同时尊重街区肌理是对总体布局的挑战。投标方案结合周边地块,进行城市设计研究,以此为基础确定建筑布局的城市逻辑(图6)。


在规划中,将传统体育中心位于外围的公共开敞空间引入场地中央,使得公共活动空间具有围合感和凝聚性,并成为空间组织的核心。体育场被规划于街角,形成视觉焦点,满足其作为公共建筑的标志性需求;体育馆和游泳馆则更靠近社区,方便日常使用,也形成更为积极的城市街区界面(图7)。此外,基于“小街区、密路网”的理念,总图中规划了交通的可能性,保留了一条穿过体育中心的街道,这既利于大型活动中人流、车流的集散,又利于日常的城市交通(图8)。由于体育中心的公益性一般由体育场完成,经营性的内容则多由体育馆、游泳馆等室内场馆完成,因此淮安体育中心体育场的设计尽可能的开敞。不仅屋顶避免完全闭合,侧边也延续天河体育中心周边开敞的良好传统⑧(图9)。雨篷采用简洁的拱结构,受力合理,灯具、马道与结构构件一体化设计,形成纯净的几何形体。开敞的看台与缓缓的步道,赛时是最为便捷、安全的紧急疏散通道,平时吸引着市民拾级而上,宛若健身小径(图10)。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整个体育中心的规划及建筑设计,为淮安生态新城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地块良性发展。


6.jpg

△ 6 淮安体育中心总体规划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照片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孙一民工作室)


7.jpg

△ 7 淮安体育中心实施总图(照片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孙一民工作室)


8.png

△ 8 淮安体育中心建成实景 (左)(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 9 淮安体育中心体育场开敞的设计 (右)(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9.png

△ 10 淮安体育中心的赛后使用 (照片来源:谢光源拍摄)


江门市滨江体育中心位于江门市北部滨江新城启动区的核心位置,新南路与天沙河路的交会处,用地面积40 h㎡,投资约20亿。建设内容包括25 000座体育场、附属田径训练场、8 000座体育馆、2 000座游泳跳水馆、会展设施、室外运动设施及景观公园配套设施。设计前期,甲方提供的初步概念方案与传统的体育中心布局模式相似,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被作为标志物布置于场地中心(图11)。


10.png

△ 11 江门体育中心的前期规划方案(照片来源:江门市规划局)


为了贯彻可持续性原则,打造满足大型赛事和全民健身的体育中心、融入城市的“体育公园”、适宜技术下的“城市地标”,设计方案突破了原概念方案的传统布局方式,通过两组高密度建筑的设置,保证了中部开敞空间,使得具有岭南水乡特征的城市公共空间得以贯通。北区体育馆与展览馆的整体设计,适应紧凑的基地限制,利用“展”“馆”可以在空间上灵活适应、时间上互补运营的特性,使非赛时的体育馆和非展期的展览馆能够进行功能置换,共享场馆资源。南区体育场与游泳馆的整体设计,共用部分功能用房,根据赛后实际使用需求归不同场馆使用。体育场的不对称看台,对演唱会等集会活动十分有利;游泳馆比赛池、跳水池和训练池分开布置的做法也可以降低日常使用中的能源消耗(图12~图14)。


11.png

△ 12 江门体育中心方案优化过程(照片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孙一民工作室)


12.jpg

△ 13 江门体育中心与周边城市关系(照片来源:《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三版-6)》)


13.png

△ 14 江门体育中心建成实景(照片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孙一民工作室)


江门滨江体育中心投入使用3年多来,不仅活动多样和频繁,周边城区也在快速成长,一个多样化的复合功能的都市逐渐成形(图15)。


14.jpg

△ 15 江门体育中心网站展示实景与近期建设(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6 结语


建筑的范式来自多个方面。建筑功能、技术手段、社会习俗都对建筑的最终结果起着决定性的限定。体育建筑功能复杂,造价昂贵,标志性强,尤其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从规划到建筑设计都形成了越来越僵化的类型范式。面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和体育产业的新变化,体育建筑的设计有必要突破原有范式,去探索适应都市生活、适应体育产业深化发展的新范式。



注释

①经济学中,将曾经辉煌、现在没落的城市称为“锈带”城市,如美国的克里夫兰、匹兹堡、底特律、布法罗等城市。

②详见http://www.ytsports.cn/news-13973.html?wd。

③三大职业联盟是克里夫兰城市破产之时唯一的遗产。

④棒球赛事一般进行一天,但观赛活动往往是家庭的共同活动,其中男主人以看球为主,女主人、老人、小孩可能有其他的活动需求。

⑤这几家公司在中国均有相关体育建筑实践,如SASAKI公司承担了北京奥体公园的规划设计,NEB承担了广东九运会的奥体中心体育场的设计,HOK SPORTS承担了南京十运会奥体中心的规划设计。两相对比可以看出,同样的设计师在克利夫兰的场馆设计理念跟在国内的做法完全不同。

⑥与天河体育中心不同的是,深圳体育中心并不是同一时间建成的,而是在1985年建成深圳体育馆,在1993年建成深圳体育场,在2002年建成深圳游泳跳水馆。

⑦8月初召开的“深圳市文体中心改造升级专家工作坊”,提出了在既有体育中心空间范围内,保留深圳体育馆的前提下建设新馆,同样可满足国际女子网球协会赛事需求的意见,阻止了原计划于8月11日的开拆。

⑧天河体育中心的建筑设计理念非常符合南方地区的特点。体育场周边开敞,没有大面积的休息室,上了台阶之后就是检票范围。这种做法使得场馆建设和运营中投入较小。与之相对的是,在我国后来的体育场馆建设中,以鸟巢为代表的国内一大批体育场都用非常厚重的“皮”把本该打开的空间包围起来。



参考文献

[1] 徐秀丽.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0(1):40-50+181.

[2] 郭明卓,蔡德道.广州天河体育中心[J].建筑学报,1987(12):3-15.

[3]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三室.淮安市体育中心,淮安,中国[J].世界建筑,2018(5):78-79.


作者简介

孙一民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侯叶

广东财经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文章来源:建筑志

关注我们

© 体荟 2022
版权所有 体荟 粤ICP备17072341号-2